那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家有一个3岁的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跟她聊起来育儿心得。
朋友跟我一样,都是学心理学的,一直在成长和探索。当有了宝宝后,育儿育己同时进行。我跟她视频过,接触了小家伙儿,很喜欢。
她分享到:我经常带儿子去公园玩,到了以后,他能独立去玩耍,遇到其他小朋友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玩,也不觉得拘束。觉得有趣的事情也会跑过来和我分享,看到我身边有不熟悉的人在时,也很随和,还冲人家笑打招呼,我很少担心他怕生或者是跟我在一起而不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看有的小朋友喜欢躲在妈妈身后,不敢和其他人交流。我发现我儿子的安全感比较足,可能和我们的依恋关系比较好有关,从他出生我就有意在注意这些。
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
早在19世纪,弗洛依德就曾经指出:婴儿和母亲的情感连结,是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
依恋关系对孩子成长和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依恋关系好,孩子对将要面对的挑战会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以及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健康的依恋,让孩子安心探索环境,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智和社交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
一、什么是依恋关系呢?
心理学家鲍比(Bowlby)是研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情感联结。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情感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
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的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他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
研究者发展出陌生情境测验,用于评价一到两岁儿童的依恋质量。实验在一个儿童观察室中进行,室内摆放三把椅子,呈三角形摆放。一把是给母亲坐的,一把是给陌生人准备的,还有一把是儿童椅。周围摆放着许多玩具。通过单向玻璃可以观察到实验的整个进程。母亲和陌生人被事先告知,要按照一个实验情节按次序行动。
研究者在实验中模仿了自然情景下,有玩具时抚养者与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是否将主要抚养者作为探索行为的安全基地。然后婴儿暂时与抚养者分离。陌生人进入。这往往会让婴儿感到不安。随后抚养者回来。观察重聚时焦虑的婴儿。是否能从主要抚养者那里获得安慰并重新开始玩耍。通过对婴儿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有母亲在身边时,会独自探索。母亲离开时会引起不安,探索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不开心时,通过与母亲的接触也能很好地平静下来继续玩耍。这类婴儿约占65%。
抗拒型依恋
这类婴儿紧紧的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他们对母亲的离去又表现出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推开母亲。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抗拒型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即使母亲在场也是如此。这类婴儿约占10%。
菜菜原创
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和母亲在一起时,似乎没有对母亲做出什么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当母亲重新回来时,他们也回避母亲,要等很久才跟母亲打招呼。当母亲接触时,孩子会表现得很冷漠。回避型婴儿对陌生人表现的很友善,但有时也会像忽视母亲一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这类婴儿约占20%。
混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儿童可能是最不安全的。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他们混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对于接近还是回避母亲犹豫不决。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亲近而突然跑掉。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顶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这类婴儿约占5%。
二、依恋这么重要,对亲密关系有哪些影响呢?
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沿袭性。同时,更多的新研究正在证明,成人亲密关系中两个人依恋的方式,和“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也有高度的类似。
比如说,很多在机场分别的恋人,都会表达出高出平时的亲密行为,这和孩子与父母分别是一样的。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因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影响。
1)我喜欢你,但是不知道怎么靠近,依恋关系影响择偶
通常来说,在挑选长期关系的伴侣时,我们会认为那些“及时给予我们回应”、“对我们的需求敏感”的约会对象是更合适和有吸引力的,这和孩子们在父母身上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
熟悉感(Familiarity)是一个理解我们每个人亲密关系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寻求我们已经熟悉的依恋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走进婚姻,离婚率逐年上升,其实很多人内心深处也渴望亲密关系,他们可能有恐惧和害怕。比如,你会发现:有的人一直在寻找亲密关系,但也一直单身。他们在恋情初期也会表现出较高的投入和热情,但是一旦关系有进展,或趋于稳定,他们冷漠和退缩的特点就会显现出来,通过各种方法来逃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或是找借口分手。
最美遇见你
2)依恋关系也是安全感的必须
依恋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人们儿时与照顾者的关系,决定了其依恋类型,影响了成年之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安全型的人,能够在关系中信任他人,容易与人亲近;非安全型的人,对他人无法信任,总是担心被抛弃;又或者自我孤立,拒绝与人亲近。
比如:很多女孩子缺乏安全感,总是要确定别人是爱自己的,一遍遍地问老公爱不爱自己,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去满足。
我们在一起
三、我们都想要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主动陪伴,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有产出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对于三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一岁以内,应该保证一到两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是在变换照看者。
宝宝出生后,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饿了,渴了,需要换尿不湿的时候,他们可能只会用哭声来表达,我们要及时关注孩子,让他感受到温暖。宝宝的出生,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一岁以前都是和妈妈的“共生期”,可能我们觉得孩子哭几分钟没事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天塌了一般。
在我们担心孩子会不会被宠坏之前,请先给他们足足的安全感和爱。我们要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然后保证质量,多跟他们在一起,一起读绘本,做游戏,哪怕只是看孩子玩耍。不要小看了这些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这些都会在他们成长以后得到加倍的回馈。
亲子时光
2、避免对孩子说“不要你了”,不要不告而别,减少被抛弃感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到:
“分离焦虑”是早期依恋的典型表现,孩子的“分离焦虑”并不是永久的。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种进化当中的“生存武器”就会慢慢淡化,分离焦虑也会随之慢慢消失。
我们宝宝9个月了,从他出生开始,只要我有事情需要离开,我都会告诉他,而且不止一次,“妈妈今天要科目二考试,不在家,奶奶在家带着你哦,妈妈下午考试完就回来了,中间的时候妈妈会给奶奶打电话……”
我们离开时,宝宝可能会哭闹,但是也不要因此悄悄离开,如果我们偷偷跑掉,孩子会有被妈妈抛弃的感觉,甚至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离开时提前告知,并告诉孩子自己什么时候会回来等等,而且要说到做到,孩子就会知道妈妈离开但是会回来!除非真的有特殊情况,也要及时跟孩子说明。
我爱你,只因是你
3、关注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回应和反馈,语言和身体要兼顾
李雪老师在她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样分享到: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孩子经常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乐趣。不管是一片烂树叶,还是很贵的玩具。他们都能玩的很专注。当孩子希望和我们交流,共同玩耍的时候,一定尽情地回应孩子。
比如:大部分孩子一岁半到2岁,开始牙牙学语,我们可能听不懂,依然要倾听反馈,反馈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可以冲着孩子微笑,多和孩子有身体接触,拥抱他,或者重复宝宝的话语,积极的关注和互动,让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全感。
好开心
4、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宝宝的情绪
毕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能够客观冷静地讨论他们自己童年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感通常能够正确处理;而那些对童年回忆抱有困惑、甚至怨恨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感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会进一步地影响孩子依恋阶段的健康发展。
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也就是现在被提到的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对我们教育孩子有影响的,有了孩子以后自己的幼年经历可能会被唤醒,我们要不断成长和学习,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好的家庭氛围。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还小的时候,跟我们接触最多,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及时解决,尽量避免坏情绪影响孩子。和伴侣有冲突的时候,不要牵扯孩子,两个人独立处理。平时生活里,要和伴侣表达爱意,孩子都能感觉到,让爸爸妈妈和家是他们最大的避风港。
5、提供安全的环境供孩子尽情探索
了解未知事物越多,安全感越足。
当孩子会爬行后,会走路后,他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会涉及很多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我们要尽可能鼓励他们去探索,提供安全的环境和物品,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活动,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摸的,当孩子接触的越多,他们的信心也越大。我们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外出,去一些不熟悉的地方,引导孩子观察环境,接触不同的人。
我们在一起就是最美的风景
依恋是父母与婴儿之间一种相互的联系。婴儿对父母产生了依恋,父母同样对婴儿产生了依恋。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