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幻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欢迎您!

3私域获利策略1私域模式

2022-12-07

二、私域获利策略(一)私域模式56、拆解私域(一):谁在做私域电商?私域流量、短视频营销、直播电商,毫无疑问是2020年到以后三四年确定的三大流量热点。希望一个一个给大家拆解,然后记录下案例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我的个人观点。先从我最熟悉的私域开始,再说清楚私域之前,先来盘一盘,哪些人在做私域,

二、私域获利策略

(一)私域模式

56、拆解私域(一):谁在做私域电商

私域流量、短视频营销、直播电商,毫无疑问是2020年到以后三四年确定的三大流量热点。

希望一个一个给大家拆解,然后记录下案例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我的个人观点。

先从我最熟悉的私域开始,再说清楚私域之前,先来盘一盘,哪些人在做私域,以及都是怎么做私域。

一、私域流量的号贩子与部署解决方案

私域流量开始,解决号的问题,这个行业从微信成为国民级应用开始,就一直存在,在2015年发展势头凶猛,赚的盆满钵满的企业主大多数集中在华中和华东。

有两类生意模式,一个是出售成型的熟号,一个是打包服务,批量部署antiantispam的解决方案,一个做个人微信号的CRM,三种都涉及一个灰色空间,就是动了腾讯的知识产权,腾讯不动则已一动就是雷霆打动,进去过很多生意人;特别是卖微信号和技术解构微信的。

对于目前希望入局尝试私域的同学的建议是:

1.前期不要用外面的号,如果可能永远不要用外面的号,用自己员工去注册,和员工签署公司资产的协议,员工离职之后做好实名认证的管理,麻烦但安全,一个员工人肉能有好几个号可以贡献出来,公司出钱买断,作为公司资产存续;

2.批量部署微信号是一个复杂的工序,且技术能力稀缺,目前微信的反垃圾机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下,一般公司很难找到靠谱的操盘手帮忙进行技术部署和运营细节规划,因此强烈建议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泛粉囤积,粉丝资产随着微信封号直接流失,浪费前期流量成本。

3.CRM到底能不能用,少用,但是要是都是泛粉,量太大、号太多、人不够的情况下,不得不用的话,如何选?这个时候体量大的公司选择的是自建渠道,自控技术。

二、纯做私域的电商团队

有这样一群人,源头是深圳龙岗,然后直到华东地区,只做个人微信号上的卖货生意。

他们的团队模型很粗暴简单,老板解决流量问题,要么自采,要么代运营流量主的流量进行流量分账,老板下面就是销售军团长,或者就是销售组长,销售组长负责逼业绩,追求单个号的单产。

单产要完成,本质是一个在互联网微信环境中去做传统销售的生意,卖的品类就是高毛利、高复购的生意,胆子大一些可以卖更没有底线的东西,一般的用户模型是,获客私人号好友可以到100-500不等的成本空间,然后3000个好友中300个好友贡献极端高的客单价。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深圳禾葡兰,深圳1亿流水以上的公司应该在50家左右,这些老板带领的私域军团的基础面貌是:销售,这是和传统电商逻辑非常不同的运营体系。

完整的个人微信号售卖技巧、转化SOP,内容怎么发、产品怎么转化,这些技术都源自于这群人。


三、希望试水私域的淘品牌和公众号直营电商

淘品牌开始试水私域应该是看到禾葡兰这样的公司,生生地用私域也可以到8个亿之后,心动希望尝试,也更是基于一种朴素的逻辑:不希望给淘宝持续的流量成交费用。

但淘品牌做私域,至今尚未看到一个,包括完美日记,也没有达到,私域流量占据的GMV可以和传统电商渠道相提并论,都没有。

直到今天,传统电商的品牌团队的老板,大多数对私域流量好奇、但恐惧,恐惧的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和他们的技能点完全不一样,好奇的是,这么安全的自有流量池,不去做真的很心疼。

对传统电商的CEO来讲。未来会是挑战巨大的,因为新的流量、新的操盘技能、新的竞争对手,这个之后会详细写。

还有一个问题让传统电商人很难做好私域,SKU的匹配度的问题,单一品牌的SKU池除非你是一个超级大、超级多产品品类的品牌,否则SKU不够多的话,很难用私域的方法论出货,且,一个在你天猫店买过东西的粉丝,除了有更大的折扣之外,他还有啥其他的理由在你的微信号上卖?

要是只把微信号当做是一个流量囤积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从公域来,在私域放大,并继续映射到公域,形成进一步的杠杆的话,传统电商创始人们也觉得没意思了。

四、其他流量池的私域化。

其他流量池,包括小红书、知乎抖音快手、微博,这些中腰部红人以及以上的流量主,都在积极尝试用私域来进行业务的延伸和变现。

对于他们来讲,IP穿行在不同的端内进行,进行适应不同媒介形式的内容发布,以及对应地商业化,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业务的补充。

当然还是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私域电商变现的内容能力、销售能力,对于大多数人都很有挑战。

能完整管理一个私域团队500万的年销售额的操盘手,团队可以帮忙解决流量问题,这个操盘手需要管理的是,销售的持续招聘、持续逼业绩(团队管理);内容的精细化、条理性规划(盆友圈、人设、社群、私戳);销售能力的持续精进培训(销售能力),这样的人基本上来自华东华南的纯私域电商团队,当老板的徒弟,出师后从老板手中接过一条流量线去变现,或者自己另立门户、选择一个品类自己干。

很难让私域操盘手加入一个公司帮其负责闭环地私域操盘业务。

57、拆解私域(二):摇摆的微信官方

今天如期更新私域流量的第二篇,讲讲亲自经历过,也还在发生的微信官方对于私域流量行业的非常摇摆的政策姿态,梳理一下。

梳理的意义在于,在太岁爷头上做生意,除了运营技巧、选品技巧、团队管理之外,有系统性风险的,就是微信系统性的集体封杀策略,了解微信官方对于私域流量的摇摆态度,才能抓住官方的浪潮与脉搏噢。

一、固执和洁癖的张小龙

张小龙带领微信团队独自盘踞广州,广研因为微信,一鼓作气,从一个完全没有竞争实力的边缘团队,变成了腾讯内部的天龙军团。

天龙军团天生骄傲,骄傲于每年的iPhone顶配与日益增长的年终奖,但天龙军团始终是张小龙的。

微信团队始终以张小龙的产品执念、偏好与近乎细节的审美决策为核心,来做基础功能和商业化的推进。

微信早期团队由张小龙和他的信徒们、弟子们组成,直到2018年、2019年,整个微信团队的早期成员几乎都已经该出去创业的都去创业,该被挖去拼多多的也成功被挖去拼多多,微信团队目前的GM体系,业务体系上仍然有以张小龙一言堂来确定方向。

很明显,无论是开放平台、还有基础功能,还是企业微信,很多时候都无法在小龙哥抵触的领域有坚定的突破。

张小龙的洁癖和克制是非常明显的,崇尚用优解、最简单、最抽象的产品方案来解决用户需求,并且,不是大众需求就先放一放,打扰大众的基础使用体验的一定要禁止,要清楚的维系微信森林的纯净安宁。

这是张小龙的坚持,这个坚持让微信生态的生命周期非常非常漫长,而且一开始做的对的点就是,没有用强力运营而是用用户主动导入关系链的方式实现了IM级别的超指数增长。

张小龙的洁癖确定一个对营销内容的基本方针,打压以净化维系盆友圈环境和私聊环境,这是微信一直没有变的。

而另一方面,微信一直尝试用不痛不痒的赋能线下商家、小微企业,通过支付助手、搜索入口、服务号模板开发等等,做了很多不痛不痒但内部似乎沾沾自喜的功能迭代,这是让外界线上营销操盘手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产品化执念。

成也洁癖,不够商业化也涉及洁癖,系于一人。

二、饥渴的腾讯总部

事实上,当微信已经面临抖音快手淘宝三方角力下的变现压力、以及DAU、时长本身的增长停滞压力的时候,其实强力的运营本身就是需要的。然而张小龙的微信,强力运营的窗口只有目前的发现、九宫格而已,其他的流量分发能力被自我阉割,正是如此满足了私域流量的根本需求,即流量随时随地可以被自营流量的操盘手触达。

但是,这是不符合腾讯官方的战争逻辑的。

一方面,广告变现诉求,特别是对微信端的会越来越严格,广告变现希望能吃到所有广告主希望投资到微信广点通的流量,要是让变现团队决策,哪怕是投个人微信号都可以,只要你能给我钱。

历史上的微信外部门,做过很多类似不符合微信风格的事情,如,京东和某家公司一起,搞了购买页面里的Tab用来做微选,希望卖个人号卡给商家,GG;企业微信的票圈投放目前是可以的;腾讯看点直播本身也是一种私域变现的尝试;服务号本身对大量洗用户的知识付费和电商的容忍,也是因为广点通的变现诉求。

另一当面,产生于微信中的交易额,本质上,是腾讯、阿里与其他电商公司在社会零售总额上的争夺战,腾讯有微信,微信有关系链上的DAU,因此可以有拼多多、可以有社区团购,但是腾讯不会不知道,微信里还躺着比拼多多和社区团购还要庞大的交易量,那是广阔的C2C的个人微信电商,大部分由私域电商的团队、社交电商团队组成。

这些交易额,微信需要,腾讯需要,而且是生态资产的重要组成元素,从这个维度,私域电商绝不能赶尽杀绝。

三、企业微信从边缘化到主流疏通工具

基于以上两点,张小龙的坚持、与腾讯的商业生态战略的矛盾点,让2018年开始的微信封杀活动变得摇摆。

一方面,大规模封号一直持续进行,微信不允许大面积存在全民营销行业拥有全民营销微信号的现象,这样票圈肯定没办法看;一方面,微信也必须让营销者可以以能接受的成本、或者可以接受的微信生态内的方式,进行营销,产生销售额。

这个时候,企业微信作为一个疏通的管道工具的作用就出现了,2018年到2020年疫情,企业微信实现了一个从ToB协作工具到默认全面支持营销获客转化的功能转身,虽然Showcase官方推的主要是线下,比较斯文的营销方式,但是官方心知肚明,主要使用者和探索者,是线上电商、教育运营的操盘手。

目前没有票圈是一个大问题,只能发一次,新加好友不能看到历史票圈,就没有人设,没有人设很难让人产生基础的信任。下一篇会重点说说这个。

企业微信进化到现在,已经有了一条票圈、免去大量养号保号成本、自动化私戳、200人微信群、客户添加自动回复功能,其实已经非常全面了,但直到现在,2月开始到现在,又不动弹了。

不仅为腾讯捏一把汗……不赶紧动,私域电商大批量的操盘手仍然不敢大规模尝试企业微信,也不明确的表示一个特别特别开放的态度,让私域电商仍然只能暂时和官方处于一个技术对抗的角力赛阶段。

对于私域电商来说,这是一个成本考量和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对于腾讯,更是如何处理自己生态内的这样一个重要资产要素的核心关键决策。

摇摆的微信,让人疑惑和绝望。

58、两种私域:精细化运营LTV和跑马圈地投放销售

很有意思的2种比较,从流量方式、运营方式、利润结构3个方面进行记录。

说这3个典型之前,整体说一下我对私域的感觉,始终觉得,最近越来越觉得,私域流量的全行业标配化,就意味着已经没有巨大的红利成就禾葡兰这样的单体规模5个亿年营收的高毛利盘子。

流量红利没有那么大、微信技术打压逐步严格不允许号池扩大,以及入场人群变大之后,整个微信DAU的ARPU是被摊平的。

标配化之后,讽刺的问题在于,还是没有那么多的行业操盘手,这是一个问题,这是CEO要自己找到或者自己学习的,所以期待一起研究,想清楚自己这个行业,想清楚几个问题的:

1,这个行业可不可以做私域?

2,自己的业务和团队要不要做私域?

3,自己做私域的流量在哪里?

4,自己做私域的销售、运营、选品、号怎么弄怎么解决。

5,是谁操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如何解决。

基本就是这五个问题。

还想悲观地说一句,私域的全民化正是私域的黄昏……嗯,这一点,我之后再详细和大家讨论。

开始盘点一下这2个模型。


生活方式IP,吃LTV,精细化运营的力量。

这位同学是流量黑科技团队和两位生活方式博主合作的,生活方式博主本身在微博上有180万粉丝,然后这是一对小夫妻,女生是涛女郎,男生和女生加起来就是夫妻店,男生偶尔出现在人设中,夫妻衣品很到位,就直接卖女装。

团队由技术和运营一起合伙,技术原先解决流量问题,在微信尚未开启大封杀之前,吃了小几十万的分析,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都黑科技的私信技术,引流了一些的女粉,屯在了自己的号上。

但自从2019年618之后,技术团队1min分了4000个号,直接把私域团队的私域引流技术全部砍掉,只做存量流量,目前存量流量是80万女粉。

在流量投放上,费用为0,索性只做LTV,技术流被排除,老老实实做私域的手工,不做任何技术对抗。

团队架构上,80万粉,一个人4-5手机,单部手机4-5k粉丝,这算是私域团队的一个销售标配,但是团队非常牛逼的点是,人工销售的核心不在于群发和群聊,而在于——票圈的运营。

他们的销售是0群发,就是用涛女郎的IP,不做任何主动骚扰,票圈地运营,运营什么呢?

杂志式的票圈,每天的两口子地内容就是票圈创造物料,好几百套衣服,所有场景,不做任何主动的推送。

由于长期做女装生意,两口子的选品、物料打磨非常好,客单价150元,80万1.4亿,50%的毛利,今年还有增长。

这就是私域在当年沉淀的力量,虽然专业,但是仍然toC呈现成一个IP即创始人的工作室,绝不做任何的天猫露出和公域露出,淘系的比价逻辑,对毛利没有任何意义,老客户的社交电商,很本质,形成了真正的关系。

第二,公众号流派的洗粉逻辑,追求利润下的跑马圈地。

上周还有一个杭州来的私域铁子,200人的公司,一个月利润200-300万,非常可观,当然人效偏低。

这位铁子是当年看到微博涨粉很猛,微博的一篇文章「大学生做搞笑精选月赚1万」让他心动,学生时代时间比较多,对流量、营销敏感的一群人,成为了新一代的微博粉丝营销号的代表团,和当年的PC站长简直一模一样。

后来,2012年微信公众号,比微博的逻辑朴素逻辑——得粉丝者得天下,于是开始做公众号,非常简单粗暴,发展到2015年,简直是公众号流量主的狂欢时代。

整个2015-2017年,公众号变现+广点通疯狂投放,最夸张的可回本,后面就是赚钱,开始尝鲜的就是这一群做微博粉丝号的流量主们。

私域流量的一波尝鲜者,有龙岗一开始就在做的,也有杭州、华中一代的公众号流量主,他们一开始不叫私域流量,就叫做个销号、直营电商等。

直营电商这一波真正起来,一开始仍然十分灰色,这位同学不敢碰,而且广告主的钱虽然不如以前,但仍然非常躺着,很好赚钱。

2018年开始,公众号的单粉商业价值急剧降低,才开始自己做商业化,要么就是小说,要么就是做直营,高峰的时候,直营生活类商品了,一个品,瑶浴,杭州下沙30个公司在做。

目前公众号流量主沿袭过来的路数是,公众号进粉——私域进粉——私域洗有价值的粉——卖货砍一刀粉丝数100-200万,不买粉就走下滑路线。

微信生态按照他们的逻辑来讲,变成了只有两个生意,一个是个销;一个是小说。

他们做私域流量仍然很粗暴,对流量和运营都不会坚持所谓长期主义,在流量上,直接不断粗暴地用投放公众号和广点通的方式,进粉;

在运营上,基础的内容素材票圈和选品团队作为中台支持之后,销售部门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直接疯狂淘汰,以一定周期内的业绩为是否淘汰的标准。

在流量和在运营上,都坚持跑马圈地的逻辑去洗,洗出月利润,追求单个项目的ROI为正和单月利润的提高,以及在红利散尽之前,保持对流量市场的关注,找寻到下一个可以继续符合的项目。

在目前看来,这一模型仍然可以跑通,但是道路会越来越窄。

一波流的流量团队和精细化运营的私域团队,做事情的逻辑和方法论,完全不同,比较之后,正规军们,消费品们要选择哪一条路呢?

59、论「仅聊天」对私域营销的重大影响

微信改版了之后,大家默认通过好友的时候,都是怎么操作的呢?

也许,很多同学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细微功能的改变,将在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功能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微信,强制要求每一个用户在添加别人为好友,以及在被动通过别人的添加申请的时候,必须要做选择:

A,「仅聊天」,请注意微信上的产品描述,「对方将看不到你的朋友圈、状态、微信运动等」,注意,他并没有说,你可不可以看到噢(这就是坑)

B,「朋友圈」,允许对方看到你的朋友圈、状态和微信运动等。

分几点来讨论:

一、什么是仅聊天

「仅聊天」的功能起源是为了方便商务人士加了5000人以上之后,可以放更多人加好友,不影响对话,只影响盆友圈是否可以看到。我们来厘定一下,微信目前「仅聊天」的产品规则,很复杂,逻辑很严密地来拆解:

1,A对B执行「仅聊天」——

B不可见A的盆友圈,无论是A的个人页面所有的盆友圈集合,还是说朋友圈的统一时间线,都无法看,这是自然而然的。

2,但是,还有一个天坑:

当A对B执行「仅聊天」,B的任何盆友圈更新,都不会被A在盆友圈时间线刷到。当然,只要B不对A同样执行「仅聊天」,A仍然可通过B的个人页面,点击进入看到B的所有盆友圈。

有些复杂,但我相信应该都看懂了,看懂了就知道,这意味着,用户只要把你设置仅聊天,相当于你对于他来讲,除了相互私信之外,以及主动点击你朋友圈之外,你就是沉默的。

二、有什么影响?

「仅聊天」强制前置,有何影响?

应该对私域流量的影响,比想象中要大。

首先,很奇怪和很鸡贼的是,8.0版本中,张小龙在前置决定选项中,没有提醒「仅聊天」是双向屏蔽朋友圈更新,而只是用文字告诉用户:仅聊天是让对方看不到你的朋友圈。这真的太鸡贼了!

这招,故意让用户误以为,只是不让他看我的票圈,让用户很容易顺手把陌生人屏蔽啊!

第二,强制选择的选项中,不进行任何默认设置,

是「仅聊天」,第二个是看朋友圈,你觉得用户在懵逼的时候,大概率选择啥?

第三,强制造成不方便,用户在添加好友的时候,没有任何默认设置,就是让你硬生生的选择,短期用户会困惑,中长期,用户会形成条件反射,营销类、生活类、服务类的号,直接屏蔽,也不需要看他的时间线更新,营销内容在他的固定时间线上看,成为一种产品窗口。

让用户终究会知道「仅聊天」和「看朋友圈」的区别,那么,用户大概率在长期会养成习惯,对营销人、对卖货人,对营销属性强的人,进行肌肉记忆的屏蔽。

总结,强制选择造成肌肉记忆,片面解释让用户更理解「仅聊天」,也更容易选择仅聊天。

想象一下,一个场景是新用户,普通的对微信没有那么多研究的用户,要去添加好友,

他加一个陌生的保险啊、营销啊、理发、理财啊这些人的时候,是不是毫无心理负担,就仅聊天了。

所以,当我们拆解了这个功能变化之后,一堆说,那我私域咋做??

三、具体的业务影响

总结一下具体的业务影响,请所有私域从业者警惕:

「仅聊天」强制前置做决定,导致的影响——

1,用户对于陌生的、警惕的营销导向的号,会前置仅聊天

(因为之前仅聊天,大部分用户是不知道有这个功能的,现在有了,会大面积被使用到营销号对话场景中);

2,因为用户明白了「仅聊天」的妙用,当你持续发没有可读性的纯粹营销内容,会被粗暴仅聊天,刷屏的内容会被仅聊天,卖货、微商的号会被屏蔽的特别厉害;

3,仅聊天之后,私域流量资产和成交价值,降低很多倍。请大家务必提高对私域朋友圈的内容运营的强度和重视程度,请大家务必提高对IP人格化属性营销的重视程度。

最终结论:

1,这一波微信的「仅聊天」更新,对微商、泛量的保险教育卖货淘宝客,都有巨大打击,这些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去企业微信了。

2,张小龙的「仅聊天」强制前置功能+释放1万个好友坑位可见朋友圈,双管齐下,好的内容会越来越好做,烂营销、泛量会越来越难做。


60、资本驱动下的刷单生态。

今天讲一些关于「刷单」的真人真事儿。

一、为啥还有刷单。

刷单由来已久。

在传统电商时代,淘宝的绝密武器就是刷单,本质是一种对抗算法规则,用虚假订单的

真实化来获得算法排名下的流量推荐。

为啥还会有刷单,思考了很久,本质原因是真的太卷了,充分竞争下的饱和度达到最

高,人人都需要把卖相做到。

人人都需要虚假繁荣,投资人需要、品牌方需要、服务商需要、达人需要。

二、刷单有哪些类别?

一类,刷DSR。

也就是刷一个卖相,为自己本身的店铺来一个基础的装修。

这个属于基本操作,就是一个活儿,赚点儿白菜钱。

二类,刷单品流量排名。

这个江湖比较复杂,天猫生态最多,又分为以下几种:

大甲方,隐形自己操盘N个品牌,锁定一个品类,一边去漫天购买

流量特别是淘宝内流量成为大客户,

然后自己在不同价格带有不同的店,不同的店有不同的SKU,用不同的

SKU把淘宝非品牌类的买货流量全部吃完。

小乙方,发空单必然严格纠察,被查处出来处罚不轻,所以目前必须要走全部真实交

易,

真实的交易,哪怕不麻烦,也需要小乙方让这些刷单熟手们(也就是那些赚外快的C)

组织起来,实现分发。

小乙方的生态是错综复杂的,订单可以拆解,可以组合,可以独立接单,一般在这样的社群疯狂获客

每一个品牌都有固定的相互信任的刷单乙方,但最靠得住,除了要有信任之外,核心是能

走货啊,能走到大量的货,然后直接开票。

他真实到爆炸,就是真真切切的用户成交。

第三类,刷整个直播间的虚假数据。

这一类算不算虚假啊,我不知道,我知道需要直播大盘好看的时候,都需要用GMV托

住。

GMV来自于这些C,这些被刷单者驱动的C。

但是算法更聪明,直播间量大的话不会影响推荐,如果量小,一定会影响推荐。

第四类,为整个服务商保证的ROI保量类刷单。

拿了500万订单,保证500万GMV,可以拿到对应的服务费和佣金,为了保证ROI,

1,凑出GMV,超级KA是可以开出这样的Offer的。

这样的Offer拆解到每一个服务商手里的时候,服务商的安全气垫就是真实的刷单,当然,可以在内部下水道进一步破价,在隐秘渠道流动,这不知道该叫不叫刷单。

可能就是正常的商业操作补量。

十多年前就存在的刷单生态,在今天变得特别有意思。

三、员工内购可以成为下水道。

我们公司有一个刷单群,也是我们公司内部的购买福利群。

就是一个会员让我建的,说每天都有新惊喜,好东西都可以发进来,我半信半疑的建了这个群。

然后这个群,每天都很多很多很多好东西以「难以想象的折扣」弄进来,

2折、3折都算好的,关键是还有佣金全返,就是不要钱,免费,就要这个订单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隐秘于若干个真实的微信群的「刷单生态」,去中心化地在私密关系中,进行。

一个B端服务商,接了一个消费品品牌的服务订单,然后要保证GMV到什么水平,那么他要保,怎么保,投一点、直播一点、刷一点。

怎么刷,不能假刷,交给刷单KOL团。

这样的刷单,大隐隐于市,直接让真实的C去「占便宜」,100元的客单价1折买,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可以成为你的刷单人肉参与者。

且不会有刷单的痕迹、费用,发票都是正规的,这是基本操作,也是冲GMV的必要手段。

61、规模化之路已死,利润驱动永生。

很难得的不是标题党,真不是。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转折点,已经在互联网行业蔓延开来,没有制造焦虑,写这篇文章,想提醒自己:

谨慎扩张、利润优先、活下去优先,存量的周期来了。

最近创业方向卡壳,一直在和会员爸爸、私董会爸爸交流明年的趋势,大家的反馈都是中间偏悲观。

我下面详细展开讲讲我得到的一些情报和观点,欢迎切磋。

1,存量周期开启。

简单来说,移动互联网10年,消费互联网红利期好像就只有5年不到似的,眼睁睁看着红利没了。

这不是行业属性的问题,是整个大盘子的问题,红利不在、竞争饱和度极致,整个经济大面积陷入存量之后,互联网行业似乎都涨不动了。

互联网不得不说确实是需要国民经济整体好才会好,我们都是汲取国民经济养分之上的寄生物。

存量周期开启的具体逻辑和表现:

1,反垄断-大平台被打压-平台内生态进一步挤压,因为平台仍然需要增长;

2,经济形势下行-消费者预算降低-支付能力下降,行业竞争更激烈;

3,全行业不景气-B端腰包减少,特别是中小客户,toB公司生存艰难,要求生存;

4,中小公司生存艰难-全部在找机会、求利润,利润成为核心追逐点

结论:存量周期到来,净利润驱动导致精细化运营的回归,导致「创业就是做生意」的务实主义的回归。

二、资本的悲观预期影响极大。

我在之前都没有认识到,原来资本才是驱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资本带来预期,资本带来现金,现金和预期就是泡沫,于是整个行业可以被炒热。

但是目前资本偏向头部化,而不是投天使,偏向确定性解,而不是靠感觉和投人,因为整个中国消费品好像被互联网这个赛道验证走不通了。

具体原因我下篇文章会详细说,今天只说传导逻辑:

在现金方面:VC不投资一批愿意忍受超低ROI的新国货品牌没钱代运营没钱、平台广告消耗减少、流量主广告消耗减少、供应链没钱。

在预期方面:原先是新国货是浪潮,现在变成谨慎预期,甚至悲观预期,那么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新国货创始人开始务实、开始求生存、求活下去,不能锚定增长速度直接干下去了。

VC让整个行业有泡沫,于是人才来了,人才都在直播,VC让整个行业冷却,然后创始人们开始务实,这是整个行业从热到冷的正常周期。

甚至觉得是好事儿。

三、存量时代的互联网行业趋势。

斗胆和几位爸爸碰撞之后,把他们的观点写下来,不具名。

1,中小公司越来越多,因为规模一上去就没利润;

2,个体户和工作室越来越多,因为副业变大就做工作室,变不大就是个体户夫妻搞;

3,副业需求越来越旺盛,因为全民焦虑,稳定副业、稳定主业,获取安全感;

4,企业融资会更艰难,大量资本急剧聚集头部,初创公司必须要求利润,活下去。中国互联网全行业都会更加务实,1000万年营收左右的中小公司会越来越多,来来去去,死了一批,又来一批,然后持续不断在平台中浮沉。

未来的新主题,也许不只是「新国货、新平台、新流量」,这些都常态化,未来的主题是:「在常态中,如何持续活下去,做利润,利润驱动」。

62、消费互联网走入「务实主义」。

一、草根创业者没有天使轮。

我在之前都没有认识到,原来资本才是驱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资本带来预期,资本带来现金,现金和预期就是泡沫,于是整个行业可以被炒热。

VC让整个行业有泡沫,于是人才来了,优秀的人才都在直播,VC让整个行业冷却,然后创始人们开始务实,这是整个行业从热到冷的正常周期。

这是好事儿。

但,在冷周期内,普通创业者在目前这个Timing是很难问资本要天使的,因此普通创业者需要常规现金流来支持自己,这还好。

二、消费品互联网是否可以通过融资扩大规模上市。

融资过后的A轮企业、B轮企业,特别是一些品类规模本身很小,但是依靠讲故事和市场供需在炙手可热的环境下,拿了好几轮钱的品牌公司,面临挑战巨大。

首先会被不断质疑商业模式的持续性,

因为肉眼可见的品类规模天花板已经看到了,以及渠道能力的天花板,还是可以看到,这一批新国货没几个能跑出来突破线下渠道结界的;

其次,估值倒挂本身的风险在此刻体现,估值倒挂其实无所谓对错,用现金和股权买时间,时间一到,GMV和规模冲上去,完美日记的逻辑至少上市了。

融资之路越漫长,上岸之路就越遥遥无期,所以要加油挺住,先活下去,再来说继续资本化,这是度过周期的核心。

三、消费品不能一家通吃,特别是渠道碎片化之后。

尽管有很多资本入场,但还是有很多完全不靠融资活着的企业,他们把守企业的生死线,然后自力更生,活成一个伟大的小老板。

很多品类,有很多务实的老电商人,他们利润驱动,坚守阵地,对利润率有要求。

务实派玩家在2019年、2020年的时候特别艰难,因为大量的玩家特别是资本化的玩家带着亏损的决心求规模这些野蛮人忍受ROI极端低,来获取GMV的增长,在泡沫周期下不断融

资,然后不断增长,利润派创始人们不止一次、不止一个的问我:“我究竟要不要融资,老子被XXXX按在地下摩擦,草。”

我也不懂,当时觉得融资和不融资是两条策略,没有人可以预见周期,或者说,判断周期本身就是一种创始人自己的战略能力。

但是由于有这一批务实派,烧钱派在泡沫破灭的时候被逼入绝望的谷底。在一个充分竞争的消费品类上,如果流量渠道碎片化,要垄断所有流量,在短时间内快速拿到规模然后继续拿到的弹药,天时地利人和比App时代要求更高。

消费品历史就不太可能存在一个品类一家独大的;

其次本身CEO的管理能力,以及团队的操盘手,挑战极大,越大挑战越大;

就是消费者的营销耐受度本身就让品牌有周期性啊。


四、一些务实的建议。

浪潮不再,务实地活下去,不断打下新的项目山头。

1,守住基本盘,回归精细化运营,务实求利润,在内卷中活下去;

2,大胆激进寻找机会,由公司制变灵活项目制,以项目的方式灵活突变,发现方向;

3,创始人信念不变,看清楚生活和创业本质之后,务实向前,希望之火在心中燃烧,照亮团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与大家共勉。